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杂志

期刊简介

               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办于1984年。原名《微量元素》,1992年更名为《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是国内创刊最早的唯一一份微量元素学科专业期刊。现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全文收录,并被列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从2003年起,本刊已由原来的季刊改为双月刊,逢双月28日出刊。发表周期可由原来的6~9个月缩短至平均3~6个月或更短。为了节省审稿时间,编辑部承诺:①凡经编委推荐的具有突破性创新成果的文章,编辑部不再另找审稿人审查,优先在最近一期发表。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部、省、市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文章,以及特别优秀的论文,本刊可优先发表。        本刊特别欢迎论点鲜明、有独到见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著性文章。内容包括实验研究、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中药、妇幼保健、食品营养与食物链、实验技术、综述与讲座、环保、商检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等稿件。也十分欢迎短篇论著性论文。                

论文发表前无法回避的三个核心问题

时间:2024-08-19 10:57:51

身为科研人员,无论是在校学生、高校教师,还是科研院所的同仁,都无法逃离论文的撰写这一任务,无论你是出于主动热爱,还是被动接受。论文的撰写过程自然包含了修改的环节,它是论文撰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论文的修改可以细分为多种情况,例如,初稿完成后需要进行多次修改,以避免论文出现明显的瑕疵,或者进一步提升论文的质量。在投稿前,更需要按照目标期刊的要求进行细致的修改。此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论文修改习惯和方式,那么,哪些方式更为有效,值得大家借鉴呢?


尽管大多数投稿都会面临退稿的情况,而且退稿时能得到有价值反馈的情况并不多见,但每次退稿都为我们提供了修改论文的契机。有时,我们还会遇到退修的情况,此时编辑与审稿专家会给出或多或少的修改建议。那么,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论文修改的心得体会。


论文发表前,有三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先来一一审视:


问题一:论文完成后,大家通常会怎么做?

有些人会选择将写好的论文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投稿,而有些人则会立即投稿。我的建议是:在论文完成后,先进行仔细的修改,然后根据目标刊物的要求,对格式、文字和排版进行调整,之后就可以直接投稿了。


问题二:大家都是如何修改论文的?

大多数人习惯于在电脑上对电子版论文进行修改,这就涉及到了论文修改的方式。我想问的是,为什么不在纸质版的论文上进行修改呢?有些人可能会说打印不方便,或者没有纸质版修改的习惯。那么,谁来帮助我们修改论文呢?是否可以让编辑先帮忙看一看?对此,我的建议是:采用“333”修改原则。


问题三:面对退稿或退修,大家应该如何应对?

众所周知,由于很多期刊编辑部人手短缺,很多编辑是由学校教师兼职的,专职的期刊人员较少,而每年的收稿量却越来越大,尤其是核心期刊,这种情况更加突出。因此,很少有期刊会给作者提供详细的退稿或修改意见。当然,也有少数期刊会给出这些建议。比如,有一个真实的笑话是,有人收到了某刊物的审稿结果,审稿意见只有一个数字“2”,让人哭笑不得。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收到的退稿通知邮件里,退稿原因仅为“13”。


如果你收到了编辑部发来的退稿意见,或者在投稿系统里看到了审稿意见与退稿建议,那么恭喜你,你撞大运了。我的建议是:根据这些意见认真修改论文。当然,如果你不完全认同编辑与审稿专家的意见时,你应该怎么做呢?我的建议是:不能忽略这些意见,也不能与编辑产生冲突或被编辑认为你在怼他。我曾有过一次不愉快的经历,在一个刊物投稿后已经被录用并排版了,但编辑又发来了一个修改意见。如果按照这个意见修改,论文几乎需要重写。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个修改意见其实是不妥当的。结果,我因为与编辑的意见不合而被退稿了。


针对上述情况,我的综合建议是:(1)逐条修改意见,并逐条撰写修改回复;(2)用其他颜色标注出修改的地方,以便编辑与专家能够清楚地看到;(3)提供一个修改说明,按照修改意见逐条进行回应。


此外,对于编辑与审稿专家的修改意见,我们是应该无条件服从还是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呢?我的建议是:在最大限度内修改论文的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又不是顽固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