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杂志

期刊简介

               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办于1984年。原名《微量元素》,1992年更名为《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是国内创刊最早的唯一一份微量元素学科专业期刊。现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全文收录,并被列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从2003年起,本刊已由原来的季刊改为双月刊,逢双月28日出刊。发表周期可由原来的6~9个月缩短至平均3~6个月或更短。为了节省审稿时间,编辑部承诺:①凡经编委推荐的具有突破性创新成果的文章,编辑部不再另找审稿人审查,优先在最近一期发表。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部、省、市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文章,以及特别优秀的论文,本刊可优先发表。        本刊特别欢迎论点鲜明、有独到见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著性文章。内容包括实验研究、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中药、妇幼保健、食品营养与食物链、实验技术、综述与讲座、环保、商检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等稿件。也十分欢迎短篇论著性论文。                

药店处方药违规销售调查

时间:2025-06-24 10:37:18

在湖南某地的连锁药房柜台前,市民王女士仅报出"阿司匹林肠溶片"的药名,店员便熟练地从玻璃柜中取出药品。当问及是否需要处方时,店员摆手表示:"小剂量预防心血管疾病不需要处方,我们系统里都有记录。"这番看似便捷的服务背后,却隐藏着处方药管理体系的重大漏洞。

处方制度的防火墙形同虚设

根据《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销售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这个规定如同医药分开管理的重要闸门。然而实地调查显示,湖南地区超过60%的药店存在"闸门失灵"现象。某三甲医院药剂科主任用"自动贩卖机"作喻:本该需要特定钥匙开启的药品柜,现在变成了投币即取的机器。阿司匹林这类抗血小板药物,长期服用可能引发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副作用,医学指南明确要求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灰色操作链的生存密码

暗访发现药店主要采取三种破解处方机制的方式:使用虚拟问诊平台生成电子处方、调用过期处方模板修改信息、直接跳过处方审核流程。某连锁药店区域经理透露,门店日均处方药销售额中,约45%来自"非正规渠道",相当于每天有上百张虚构处方在系统里流转。这种操作模式使得药店如同配备"万能钥匙",随时可以打开处方药销售的限制。

监管迷局中的猫鼠游戏

药品智能监测系统本应是悬在药店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现行系统存在24小时数据上传的缓冲期。稽查人员坦言,这就好比监控摄像头每天只工作8小时,给药店留出了数据篡改的时间窗口。2023年湖南省药品飞行检查中,26%的被查药店存在处方记录与销售记录时间不匹配的情况,这些异常数据就像断线的珍珠项链,难以还原完整的违规轨迹。

利益驱动下的安全阀松动

处方药通常具有更高毛利空间,以阿司匹林为例,其毛利率比普通感冒药高出20-30个百分点。某药店财务数据显示,放开处方限制可使心脑血管类药物销售额提升38%,相当于每月多创造15万元流水。这种经济诱因促使部分药店将风险管理抛诸脑后,就像拆除汽车安全气囊追求更宽敞的乘坐空间。

医疗体系蝴蝶效应正在显现

违规销售引发的连锁反应已初现端倪。长沙某医院消化内科近期接诊的药品不良反应案例中,32%涉及未按医嘱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患者将药店推荐的"预防性用药"当作保健品定期服用,这种认知偏差如同在身体里安装不定时炸弹。

电子处方推广的"长沙模式"或许提供了新思路。该市三医联动平台已实现医院处方实时流转至定点药店,系统设置了"处方药品-适应症-剂量"三重校验关卡,相当于给每盒流出的处方药装上GPS定位。试点数据显示,该模式使处方合格率从67%提升至92%,证明技术手段能够筑起新的防火墙。

在这场关乎公众健康的安全守卫战中,需要重新校准监管砝码的天平。除了将人脸识别、区块链存证等技术注入监管链条,更重要的是构建医药协同的生态系统。当每个处方都拥有不可篡改的电子身份证,当每次购药都能追溯到完整的责任链条,药店才能真正从"药品超市"回归到"健康守门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