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杂志

期刊简介

               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办于1984年。原名《微量元素》,1992年更名为《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是国内创刊最早的唯一一份微量元素学科专业期刊。现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全文收录,并被列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从2003年起,本刊已由原来的季刊改为双月刊,逢双月28日出刊。发表周期可由原来的6~9个月缩短至平均3~6个月或更短。为了节省审稿时间,编辑部承诺:①凡经编委推荐的具有突破性创新成果的文章,编辑部不再另找审稿人审查,优先在最近一期发表。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部、省、市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文章,以及特别优秀的论文,本刊可优先发表。        本刊特别欢迎论点鲜明、有独到见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著性文章。内容包括实验研究、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中药、妇幼保健、食品营养与食物链、实验技术、综述与讲座、环保、商检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等稿件。也十分欢迎短篇论著性论文。                

高温下药物失效?这份避暑指南请收好

时间:2025-08-07 10:06:16

盛夏时节,高温不仅让人体感到不适,连药物也可能悄悄"中暑"。当环境温度超过30℃时,许多药物的分子结构会像冰淇淋般逐渐瓦解——蛋白质变性、化学成分分解、挥发油逃逸,最终导致药效打折甚至产生毒性。这场看不见的"热损伤"正在威胁着胰岛素、疫苗等精密生物制剂的稳定性,而它们的失效往往无声无息。

高温下的药物分子大逃亡

药物活性成分对温度极其敏感,如同精密仪器容不得半分偏差。西药中的胃蛋白酶合剂等酶类制剂遇热会像被煮熟的鸡蛋一样永久失活,失去分解蛋白质的能力。中药里的藿香、薄荷等芳香药材,其核心成分挥发油在高温下会像酒精挥发般迅速逃逸,使解表发汗的功效荡然无存。更危险的是附子、乌头等需久煎的毒性药材,若因储存不当导致成分变化,可能从"良药"蜕变为"毒药"。

2-8℃:生命制剂的黄金温度带

生物制剂如同娇贵的芭蕾舞者,需要在恒温舞台上才能保持完美状态。未开封的胰岛素必须生活在2-8℃的冰箱冷藏室,这个温度区间能让其蛋白质结构保持稳定,就像给舞者提供恒温排练厅。但要注意远离冰箱内壁,否则结冰的低温会使胰岛素分子"冻伤"结晶,注射后可能引发血糖控制失效。正在使用的胰岛素笔则可暂住20℃左右的室温环境,好比让舞者适度放松,但超过30℃就会像中暑般动作变形。

疫苗的保存更为严苛,2-8℃的恒温环境能使其抗原性保持数年稳定,就像将军事演习的作战指令完整封存。这个温度区间经过长期验证:6个月至2年的观察显示,疫苗活性既不会像雪糕般融化流失,也不会像老照片般逐渐褪色。但若暴露在夏季车厢60℃的高温中,疫苗蛋白质会像被煎熟的鸡蛋发生不可逆变性。

药物急救指南:从家庭到旅途

家庭储存需要建立"药物避暑山庄":将生物制剂集中存放于冰箱冷藏室中层,用密封盒隔绝潮气,就像为贵重仪器配备恒温防潮箱。日常使用的胰岛素可放在空调房阴凉处,但要远离电脑、电视机等"隐形热源",这些设备散发的热量堪比微型暖炉。

旅行场景更要防范"热偷袭"。携带胰岛素时应使用专用冷藏盒,其保冷效果如同移动式小冰箱。乘坐飞机务必随身携带,行李舱零下十几度的低温会让胰岛素像被速冻的蔬菜失去活性。自驾游要避免将药物留在车内,夏日密闭车厢的温度攀升速度堪比烤箱,15分钟就足以毁掉一剂价值千元的生物制剂。

失效警报:肉眼看不见的质变

药物"中暑"往往没有明显外观变化,但有些蛛丝马迹值得警惕:胰岛素出现絮状沉淀就像变质的牛奶,疫苗液体浑浊似毛玻璃,这些都在暗示蛋白质分子已发生不可逆聚集。更隐蔽的是微小的效价下降,比如疫苗保存温度短暂超标后虽看似正常,但免疫原性可能已像被稀释的咖啡般大打折扣。

这场与高温的较量需要科学认知作为武器。理解药物储存的底层逻辑,就像掌握精密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当我们将每支胰岛素、每剂疫苗都视为需要特殊照护的生命密码时,才能真正守住医疗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