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办于1984年。原名《微量元素》,1992年更名为《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是国内创刊最早的唯一一份微量元素学科专业期刊。现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全文收录,并被列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从2003年起,本刊已由原来的季刊改为双月刊,逢双月28日出刊。发表周期可由原来的6~9个月缩短至平均3~6个月或更短。为了节省审稿时间,编辑部承诺:①凡经编委推荐的具有突破性创新成果的文章,编辑部不再另找审稿人审查,优先在最近一期发表。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部、省、市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文章,以及特别优秀的论文,本刊可优先发表。 本刊特别欢迎论点鲜明、有独到见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著性文章。内容包括实验研究、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中药、妇幼保健、食品营养与食物链、实验技术、综述与讲座、环保、商检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等稿件。也十分欢迎短篇论著性论文。
药片掰开服用的致命风险
时间:2025-08-06 14:33:40
在医疗健康领域,用药安全始终是关乎生命的重要议题。许多患者为方便吞咽或调整剂量,习惯将药片掰开服用,但这一看似无害的动作,可能引发致命风险。药物剂型设计背后隐藏着精密科学,破坏其物理结构相当于拆除了保护生命的保险栓。
硝酸甘油:心脏急救药的致命误区
作为心绞痛患者的"救命药",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能在90秒内起效。若错误掰开吞服,药物会经消化道大量吸收,导致血压骤降至危险水平。曾有案例显示,患者因掰服硝酸甘油出现休克,抢救时收缩压仅剩60mmHg——相当于正常血压被拦腰斩断。
缓释片的定时爆破装置
缓释片如同精密计时器,通过特殊膜壳控制12-24小时的匀速释放。掰开药片相当于破坏沙漏结构,使全天药量在1-2小时内倾泻而出。某三甲医院记录显示,掰服降压缓释片的患者中,23%出现心动过缓,最慢心率降至40次/分钟,堪比马拉松选手猝死前的危险状态。
肠溶片的"防弹衣"被撕毁时
设计用于抵抗胃酸的肠溶片,其外膜如同防弹背心保护药物安全抵达肠道。当这层保护被破坏,阿司匹林等药物会直接腐蚀胃黏膜。消化科内镜数据显示,掰服肠溶片患者胃溃疡发生率是正常用药的3.7倍,创面深度可达黏膜肌层。
避孕药的激素海啸风险
口服避孕药的缓释系统能精确调控雌激素水平,掰开服用会导致激素峰值超过安全阈值。妇科专家指出,这种"激素海啸"可能引发血栓风险激增,相当于将3天的药效压缩在1小时内释放,血栓形成概率提升5倍。
抗生素的"定时炸弹"效应
某些抗生素的包衣层控制着药物与消化液的接触速度。破坏这层结构后,药物如同被点燃引信的炸药,过快的吸收会导致血药浓度超标。实验室研究显示,掰服抗生素可使峰值浓度超标400%,相当于将10杯烈酒一次性灌入血液系统。
抗凝药的出血危机
华法林等抗凝药的治疗窗极窄,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仅相差1.5倍。药学部监测发现,掰服导致剂量误差超过15%时,患者脑出血风险增加8倍,其危险程度不亚于在钢丝绳上蒙眼奔跑。
面对这些隐形杀手,正确的用药方式如同操作精密仪器:洗净双手,用200ml温水送服整片药物。若遇吞咽困难,应咨询医生更换为冲剂或口服液。药物剂型是保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任何自作主张的改造,都可能成为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